“17号建筑之下的早期道路是什么时期的?是否有一定的范围形状?”“宫殿区西南十字路口周边,各分区的围墙转角是什么时期的?”专家的问题接连抛出——这场景让他想起读书时的论文答辩。郝宪莹迅速组织语言,很快额头有点沁汗。就在此时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立刻站起来“救场”,见招拆招地回答了专家们的问题。
这“华山论剑”般的一幕,正是2024年度洛阳考古工作成果汇报会现场。当天,考古工作者们将围绕十余个项目展开汇报和交流,涵盖史前聚落、夏文化遗址、五大都城遗址、帝王陵寝、石窟寺等领域,均为过去一年里洛阳地区重要考古新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。其中既有二里头遗址、偃师商城等“老项目”的突破进展,也有汉魏洛阳城白马寺里坊遗址、偏桥村宋代砖雕墓等“新面孔”的首次亮相。
考古,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,科学发掘、细致研究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。台上与台下交锋中,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关注焦点。有人因PPT里一张模糊的夯土剖面图,被追问了不下10分钟,也有人因对遗址持续多年的发掘研究赢得满堂掌声。
展开剩余53%有时,现场也会上演暖心一幕。台上,霍巍教授对汇报结束的郝君涛接连提问。台下,刚经历完“考问”的小郝被霍教授叫住:“小伙子,工作做得不错,讲的也好。”“教授,曾经您到我们大学办过讲座,当时我还请教过您问题。今天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做考古成果汇报,得到您的提问和指导,非常荣幸!”小郝激动地说。曾经的大学生,如今成长为台上的汇报人,奇妙的缘分让“师生”两人感叹不已。
更多的,是知识、视角、思路的拓展与延伸。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汇报人王咸秋刚展示完遗址的平面分布图,便有学者质疑:“如果图上这个门是东司马门,那外陵园的门叫什么?”话音未落,旁边一位学者举手:“外陵园的图让我看看。”关于司马门的一场讨论,最终演变成对东汉帝陵研究进展的深度探究。
紧张的氛围中,偶尔蹦出几分幽默。当汇报人展示用deepseek写的苏羊遗址对洛阳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时,他自我调侃道:“虽然AI总结的还是我们自己写过的东西,但是比我们总结的更有逻辑。”顿时全场哄笑。
整整一天,汇报会成果颇丰,现场的考古人在本上记录了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。
“今天被‘问倒’的问题,就是明天发掘手铲的方向。”现场一位学者表示合规的股票杠杆平台,“当越来越多的问题找到答案,考古界的中国声音就越发清晰有力。”